保障学生点外卖的权利,也是保障其正常生活的权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上海交大禁止外卖入校”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交大学生处获悉,8月13日前后,一张写给各外卖平台、配送员的,盖有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治安科公章的通知在该校内部流传。

根据该通知,9月1日起,所有外卖配送员禁止入校,校园外卖专送团队承接所有校园外卖订单。该校园外卖专送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振兴教育服务产业有限公司建立。

或许因为这则通知引发了轩然大波,8月14日晚,该校又叫停了这项政策,表示维持原有模式,外卖骑手可以正常出入校园。

上海交大禁止外卖配送员入校,建立校园外卖专送团队,至少在观感上,有与外卖平台“分肥”的嫌疑。久而久之,很可能让学生点不到外卖——哪有骑手愿意接这种单呢?

目前,该校已做出调整,但此事留下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比如,校园里外卖车辆过多,会带来安全隐患,确实是一个管理上的难题。而如何解决,可能令很多学校头疼。

在讨论外卖能不能进校园之前,应该明确一个共识,学生是有消费自主选择权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作为消费者来说,他们有自主选择权:去食堂或是点外卖,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所以,一些学校对外卖“一刀切”的管理,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也很难从教育逻辑上说通:为什么本该保障权益的校园,却剥夺了学生的权利?

这也是为什么围绕着外卖进校园,总有学生和学校在拉锯,毕竟学校过于强硬的管理措施缺乏法律上的有效支持,也就难以被学生认同。

但问题又客观存在,比如一些学校道路狭窄拥挤,或是监控设施薄弱、安全问题高发,这些确实难以解决。所以,外卖进不进校园、怎么进校园,不宜一概而论。

不过,时至今日,学校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保障好学生点外卖的权利。

平心而论,以今天外卖嵌入生活程度之深,已成很多人的刚需,保障好学生点外卖的权利,某种程度就是保障他们正常生活的权利。

有了这个基础,学校该怎么做也就清晰了。有条件的话,外卖能自由进出当然最好;道路拥挤的话,不妨采取分流措施、保障有序;再不济,也可以在宿舍楼附近设置取餐点,方便学生领取。

就像上海交大,其实此前的管理措施就颇有创意,从学校的表述看也颇为有效。学校推出了一个身份认证系统,监控送餐车辆的状况,如出现超速等问题即扣分,扣满10分便取消送餐资格。这个技术化解决方案,显然比“一刀切”好多了。

所以,时至今日,大学更应该摆正服务学生的姿态——既然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那么学生想点外卖,学校就应当为外卖创造条件。

外卖如何进校园,也许每个学校有具体办法,但大方向是明确的:为外卖提供方便,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夏研(媒体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