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1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国有企业支持“四类地区”振兴发展的新闻发布会,对在川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发出动员令、吹响集结号,共同支持“四类地区”的振兴发展。
国有企业如何助力“四类地区”振兴发展?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帮扶方式上,将实行“1+1帮1”,即由1户在川央企和1户地方国有企业,结对共同帮扶1个欠发达县,共组织78户企业帮扶“四类地区”39个欠发达县,其中,在川央企39户、省属国有企业29户、市州属国有企业10户,做到“尽锐出战”。具体来讲,就是带县三级联帮,即在川央企、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层面牵头帮县、所属二级公司分批帮乡、三级以下组团帮村,每4年为一个阶段。帮扶企业在帮扶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具体开展帮扶工作。
在帮扶重点上,将聚焦帮扶企业主责主业和帮扶县域资源禀赋,突出“三大重点”帮扶任务,着力增强欠发达县域的“造血”能力。一是突出培育壮大产业。由受帮扶县会同帮扶企业共同商量,研究确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各帮扶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国企市州行”、组建振兴基金、改革重组国企等为抓手,深化企地合作,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帮扶县域产业培育,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帮扶县域振兴发展的动力。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支持县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建设,助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工程,夯实帮扶县域振兴发展的基础。三是突出商贸物流发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全球物贸服务平台、大宗商品采购平台、电商平台等作用,助力欠发达县域商贸物流网络建设,支持产品销售,带动帮扶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支持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坚决守住集中性返贫底线。
通过国有企业和各类帮扶主体的真帮实扶,力争到2027年,欠发达县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县域十亿级以上特色优势产业初见雏形,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后发优势充分体现,共同富裕迈出重要步伐,国有资本在欠发达县域投资布局更加合理,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助力区域振兴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到2035年,欠发达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更高台阶,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