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三个,


(相关资料图)

第一个,就是德国哲学有一种反自然科学和反现代性的思潮。

其实所谓黑格尔的错误,其实可以追溯到整个德国思想,德国思想以“神秘”著称,在德国思想史上有著名的歌德与牛顿的辩论。

牛顿认为,颜色是光学的一部分,是光的不同波长的产物。是不同波长在人类视网膜中的作用导致的产物。这些颜色不因折射或反射而改变,也不因观察者的存在而改变。

而歌德反对这种说法,歌德认为,颜色不是物理学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体验,他认为世界充满着对立和运动,这种对立的紧张,导致了色彩,色彩乃是一种极化现象,不同色相间的差异与对比,使色彩产生力量,歌德认为棱镜呈现的颜色并非牛顿所说的来自白光的分解,而是来自阳光与黑暗的撞击。

1810年,歌德出版《颜色论》大力抨击牛顿的颜色理论,而牛顿的支持者也就是自然科学家们读完歌德的书,鉴于歌德的巨大名望,哑然失笑。

后来,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又把颜色问题拿出来。

这个颜色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其实说明了两种思潮的碰撞。牛顿是以自然科学实验的方式研究颜色,他持有一种还原论+分析论的思考模式,把颜色这种现象还原并且分析,甚至可以定量化研究,去研究多长的波长可以产生什么样的颜色。

但是歌德是以文学、艺术的一种思维,也就是所谓有机论思维去理解颜色,他认为颜色不能还原为机械的作用,而是有其独立价值,这个价值在艺术领域有着独立性。

所以,歌德和牛顿的争论,实际上可以被理解为人文与科学的争论。

除此之外,就是德国思潮中有强烈的反现代性的因素,狭义地说就是反对英国哲学。所谓现代科学是从神学笼罩中独立出来的工具理性的成分,在这个工具理性中,自然科学要摒除一切价值因素,要以数学,实验的方式研究自然界。

但是德国思潮,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由于德国人长期处于宗教影响下,并且德意志地区,迟迟无法完成现代化,反而会导致德国思想家有一种拒斥或者说超克现代性的要求,所以他们就会去贬低自然科学乃至于整个现代社会。

所以可以看到,德国思想家对于现代性总是一种怀疑态度,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等都是如此。

维特根斯坦最为典型,表面上看他是英美哲学的创始人,但是维特根斯坦曾经还想过去苏联,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感,不亚于其他哲学家。

甚至连自由主义的米塞斯,他的整体思路也是先验哲学的里路,所以他会反感那些用数学做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这其实就可以看到,整个德国思路的延续。

所以维也纳学派绝对是个异类。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传统的理性思维中,他是绝对理性,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工具理性”。

传统理性思维中,理性是有价值性,理性是要美的。所以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于延续到开普勒,爱因斯坦,都强调理性的美。

但是一些人可以调和这里面的关系,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游移于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所以爱因斯坦一方面批判马赫,认为马赫的经验论太彻底,以至于取消了原子的实在性,并且他甚至认为一个理论之所以为真,恰恰因为他具有简明性,具有美感。但是另一方面,爱因斯坦承认经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决定性意义。

但是在德国思潮中,他容易用这种美的要求,取消经验的要求。把经验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

第三个原因,就是西方哲学的紧张感。尤其是德国哲学。

由于德国哲学的神秘、宗教的氛围,他始终试图调和世俗和宗教之间的那种紧张感。

所以从康德的二分,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一种对立冲突,马克思直接强调斗争,叔本华强调意志之间的互相吞噬,尼采强调权力意志,乃至于海德格尔强调向死而在的一种面对虚无的冲突。

这种冲突,让德国思想家偏向于面对自然的解释中,强调一种以冲突的方式理解自然界的模式,这种模式就会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冲突性,必须从这个点出发理解自然。实际上就是试图把自然神化,让他成为朝向人的产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