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等教育最新消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出炉
8月19日,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在北京发布。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
(相关资料图)
据介绍,研究团队选取了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图书与信息管理及教育学等13个国际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作为评价对象,从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对境外1万余家学术机构的相关学科实力进行了评价分级,得分前2%评为A+、前5%评为A、前10%评为A-、前40%评为B、前70%评为C,得出《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其中,在9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哈佛大学都位居境外大学之首;在另外4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各在一个领域排名境外大学第一。
在对学科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评价范围内学术机构入选13个学科A+、A、A-的情况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境外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得分前2%评为A类、前5%评为B类,其余为C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介绍,此次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是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建立中国自主的跨国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有益探索,其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首次探索研制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为国内用人单位及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境外高等教育质量信息;二是克服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三是破解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有利于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评价导向;四是指标体系具有适切性,既强调客观性、国际可比性,又兼顾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文化性、地域性。
发布会上,来自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教育在线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与高校评价改革”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各区域可以将师资进行合理优化,采取不同学校之间师资流动、师资培训、师资交流等,通过建立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合同聘任制,形成统一的区域高校师资市场。据目前国家政策来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大刀阔斧,高等教育也在其中,而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由选才向育才方向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无论你我在何岗位,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高等教育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普高毕业生的另一个不足就是理论知识在毕业后无法快速应用于工作,学校与社会脱节。因此各区域普通高校应更合理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标准,更注重应用型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理机制,防止出现脱离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脱节的现象。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沿海向内陆递减。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整体分布不均的特征,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相符合的。
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由于其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科技力量、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生产条件、资本积累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地区优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在客观上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从而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力动力。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对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了具体规划和布局,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地位”等,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不同”走向“协同”,各种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都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
报告根据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内外部环境、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高等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更多行业消息,请点击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高等教育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