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古琴酬知音

“洞庭流殇”·端午雅集活动在岳阳文庙成功举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26日讯(通讯员 江哮)6月24日上午,“洞庭流殇”·端午雅集在岳阳文庙成功兴办,广大古琴传习者及社会各界代表近百人受邀参与活动,一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碰出的艺术火花让现场嘉宾大呼“过瘾”。


(资料图)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 “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种得琴院教学院长吴锦梅在演奏

岳阳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六年(1046年),与岳阳楼是前后续建的姊妹建筑,二者皆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所建。岳阳文庙整组建筑自下而上,现存有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月台、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房,整个建筑保持了宋代建筑的风貌,是江南保存宋式建筑特色较好的古建筑之一。2001年6月25日,岳阳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种得琴院院长胡胜先生现场演奏场面

本次雅集活动由岳阳文庙主办,由巴陵琴社、种得琴院承办。据了解,岳阳文庙旨在通过本次雅集活动宣传并推动古琴文化,提升岳阳礼乐文化,并拟每月在这里举办一次古琴公益课,将其打造成文庙固定传统文化项目。

“雅集”,顾名思义,乃“文雅之集会”,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日常文化生活的一种常见形式。古代士大夫的雅集以吟咏诗文为主,还融合了品茗、观画、赏花、闻香、听琴等多种文化活动,以此追求雅致生活、提升艺术涵养、陶冶高尚情操。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就上演了一场在历史上熠熠生辉雅集活动。

活动现场,黄榴英、吴锦梅等著名琴师先后演奏了《半山听雨》《忆故人》《明月几时有》《普庵咒》《月光下的凤尾竹》《四大景》《枉凝眉》《流水》《茶香白云飘》《阳关三叠》等古琴曲,还不时夹杂着香道、茶艺和插花表演,简朴中略显奢华,让人陶醉。最后,由中国琴会会员、种得琴院院长胡胜先生一曲古琴独奏《离骚》将活动推向高潮,也为本次端午雅集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袅袅琴音在文庙的梁柱间久久回荡,不绝于耳。

现场观众在活动结束后分享喜悦,纷纷表示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他们表示,在岳阳文庙能欣赏到这样高雅的古琴演奏,真正是领略了一场阳春白雪的艺术盛宴,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

推荐内容